Monday, May 07, 2007

Space for lunching

 
 
吃便當的空間需求:半戶外空間。
條件:
安全,舒適,不易受到干擾,
還有可看到較多事物、風景。

原因:
如動物進食需要安全感,
我們人也有一樣的天性,
那是防備力最低的時候,
需要不易受到干擾的空間。

實際空間:
幾乎沒有可以好好吃便當的地方啦!
像國父紀念館的一些空間還算可以。
以台北來說的話,校園比較多,
不外乎是公園、紀念館之類,
建築物基地周遭預留的緩衝很少,
與人行步道或馬路對應都太直接。

觀察現象: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文化性的影響,實際上這種文化性既反映在公共空間也來自公共空間,兩者是互相影響的。建築和街道的接面很直接,在台灣的騎樓可算是兩者介面空間,但是行人多半只有必要時才會穿越騎樓。更不用談人行道的使用或者街道家具(Street element)的設置,只有公共美術館等重要地點才可能出現街道家具。至於辦公大樓等空間,一向是要求內部使用空間達到最大效益,外部空間自然被壓縮犧牲掉。這也可以追就到是因為我們沒有對公共空間提出要求,所以商業使用空間的業主自然就會以自己本位思考,設計師也自然會依隨業主的想法去做設計。


都市空間多是動的路線沒有停的空間;公園相對來說在它原本的特質就是跳脫都市的作息,比較能讓人停留,以現在台北都市區塊的劃分,在公園及其腹地規劃上應要多延伸,如在規劃之初考慮合併幾個分散且少人跡的小公園,在適當的區塊範圍裡合併產生一個大公園,這樣才能夠改變人行徑的方向,願意聚集到公園裡面去。而像原本很有機會可以成為很好的便當空間的還有仁愛路的安全島,因為那原本就將中島擴大,希望供給都市綠地和人民可以休憩的場所,但是因為在真正的相關配置設計上又回到比較傳統的思考,有了綠地卻沒有椅子,沒有其他鼓勵人們停留的因素,現在就只有看到公車站設立在那裡,這就應該思考多功能多面向的設計,重新利用閒置的空間,讓它成為便當空間。

同樣地可以看到建國高架橋,其實可以將停車場地下化,上面就留出空間可以做些例如棚架或者其他可引導大家去使用的設計。當初路康時期城市花園計畫雖然在紐約失敗,但是某些概念上運用到台北應該有相當程度的成功機會,在這裡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實際上的距離是相當接近的,這裡的建築空間使用是mixed-use, 住宅,商業與辦公空間彼此的距離是這樣的緊密, 空間黏合的便利性, 在理想的狀態下一個可以不用開車的城市或許是可行的;只是在心理上, 卻會因交通阻塞所引起的長時間移動耗費,而得到距離是十分遙遠的認知,也因此在移動的同時變的必須牢記著 ” 爭快的原則 ”形成交通亂象,如城市能將大眾交通工具的便利性提升, 並對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取代個人交通具的方法有實際上的獎勵,這樣的前提下,重新把城市花園計畫拿出來看,應該會得到新的設計想法。

在城市裡漫步,似乎會不在遙遠!


待續....

本文同時刊載於EGG magazine no.41 May. 2007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