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尖的朋友可能會發現,由張基義老師所撰寫「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一文曾經消失在準建網站,在此說明,該文由張基義老師提供,刊登於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張老師同時投稿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之建改社專欄,六月份時由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七月號尚未出刊,該雜誌方面希望張基義老師於該期出版前,文章不要出現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以外的地方-即便媒體屬性不同。
台灣建築雜誌報導社舉辦第一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時,承蒙發行人歐陽駿先生首肯與贊助,讓我得以隨著決選評審南下參觀,當中費用皆是由台灣建築雜誌報導社資助,對此我實在是感激不已,除了當面道謝外,我還是得在此再次向歐陽先生及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的工作人員們致意。
今年3月16日為了要前往高雄看台灣住宅建築獎的決選作品,隨著雜誌社人員及評審們一起搭高鐵南下,曾與歐陽先生在車廂內談及雜誌媒體相關話題,我提到之前美兆文化(Dialogue雜誌)曾因為為了要獲取獨家刊登億載金城競圖案作品而不讓台南市政府將作品給準建刊登(關於此事,請見台南市政府跟美兆文化到底給不給看億載金城競圖獲勝作品?一文),也說起黃健敏建築師於擔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時,因為要於建築師雜誌優先刊登某設計案而起紛爭之事,我很明確地向歐陽先生表達立場,建築媒體的角色跟一般政治、追星或財經報導不同,建築媒體應該傳達的元素並非以速度或先後作為依歸,而是要以提升某時某地群眾的建築美學涵養為目的,這也是準建築人手札網站所依以生存的理念之一,歐陽先生對此相當地認同,他也希望台灣的建築雜誌不需要也不應該以刊登的先後順序去區分那些應該被看到的優秀作品或想法。
既然歐陽先生能夠認同前述理念,我對於此次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要求張基義老師讓我將其文章撤除一事感到十分困惑,事實上,正如許多人所見,包括張基義老師、阮慶岳老師、徐明松老師等都以無酬的方式將其刊登於雜誌上之作品讓準建刊登,就是因為他們願意接受「唯有將對於提高對於建築及美學的整體層次升,台灣建築環境才會有希望」這件事情,準建在此希望能與其他建築媒體一起促成此事,也就是說,好的文章、有幫助的想法不會因為閱讀的媒介是紙或者螢幕而產生差異,再者,進入了網路時代已經超過十年的我們也都能夠有清楚的認知,雜誌、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的使用群不盡然重疊,所以如果要促成更大規模的「向上提升」,是不是應該讓更多的群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具有幫助的想法呢?
對於張基義老師所撰寫「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必須暫時消失在網路上讓我感到憂心,因為這只是呈現少部分掌握傳統媒體者對應「我們的將來在哪裡」的一小部心理狀態,當然我得承認辦雜誌有其利益的考量,但是當「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如此對公眾思考有助益的文章出現時,是否雜誌等傳統媒體也能願意稍稍地放下其對利益的追求而讓公眾共享甜美的果實呢?準建築人手札網站七年以來都是以非營利、不作廣告的方式存在,我衷心期盼藉著網路的散播性和遍及性透過討論及資料的可儲存及可搜尋讓更多過去網路數位媒體還未出現時而不可能成真的事情實現,讓美好的事物更美好。
>>相關討論
::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
::關於張基義老師之「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一文移除說明::
轉載自準建築人手札新聞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